您现在的位置:智慧城市网>智慧商业网>资讯列表>关于印发《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关于印发《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2024年07月11日 18:31:54 人气: 32498 来源: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
  【智慧城市网 政策法规】为提升中试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保障能力,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,制定《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。

  关于印发《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 
  鲁工信发〔2024〕12号
 
 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局,有关单位:
 
  现将《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》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工作实际,抓好贯彻落实。
 
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 
 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 
 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 
  2024年7月5日
 
  (此件公开发布)
 
  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
 
 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,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。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《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》(工信部联科〔2024〕11号)及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《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行动方案》(发改产业〔2024〕2号),提升中试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保障能力,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 
  一、指导思想
 
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,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,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优势产业巩固拓展,新兴产业培育壮大,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进一步完善中试能力要素支撑,推动中试产业创新发展,构建中试发展生态体系,为我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。
 
  二、基本原则
 
  需求牵引,突出重点。精准对接重点产业,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需求,围绕满足技术成果转化中试研究需要,强化中试供给能力。集中力量巩固提升长板强项,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高效配置,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力。
 
  统筹部署,分类指导。针对各产业在中试熟化中的不同规律、不同需求,尊重产业差异性,坚持统筹布局,加强分类指导,打造各具特色的中试平台,按照“成熟一个,启动一个”的基本思路,按步骤、分层次稳步推进中试平台建设。
 
  市场导向,开放共享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按照市场机制聚集和配置各类资源。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制度,推动平台资源开放共享,完善合作机制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
 
  三、发展目标
 
 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,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、工业设计中心、“一企一技术”研发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优质创新资源,布局建设一批功能齐全、开放共享、特色鲜明的中试平台。
 
  到2027年,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5家左右示范作用大、辐射带动强的省级中试平台,在优势产业领域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,逐步实现技术成果有承接、中试需求有供给的中试服务全覆盖,形成机制灵活、政策健全、人才队伍完善、可持续发展的中试服务体系,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。
 
  四、重点任务
 
  (一)加快中试平台建设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化工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、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,聚焦重点产业集群,结合全省产业基础,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加快推动中试平台建设,加大中试平台投入力度,带动产品研发和验证试验,提升产业转化能力,为推动技术成果从小试向产业化技术水平跃升创造条件。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和研发生产一体谋划,形成产业完整中试能力。
 
  (二)提升中试熟化能力。引导制造业企业制定中试能力提升计划,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,开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,网络化的协同中试,推动机器视觉、机器学习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应用,加快高精度测量仪器、高端试验设备等产品的研制,加快推动中试平台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、高端化和绿色化,充分利用前沿技术,加速中试平台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中试平台深度融合,帮助平台实现“创新-验证-转化-应用推广”无缝衔接。立足安全环保底线,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安全中试线,确保企业中试工艺本质安全。
 
  (三)加强关键技术攻关。针对中试平台、中试研发试验线等关键共性问题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,推动中试科研平台体系建设。用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政策,支持中试设备更新升级和国产化替代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鼓励用户单位联合攻关,解决中试瓶颈问题。以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为导向,推进软硬件产品标准化、系列化、模块化、成套化发展。
 
  (四)深入推进协同创新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方向,实施创新水平高、产业带动力强、具有突破性的重大中试项目,围绕供需匹配、协作配套、创新合作、资源共享、产业化赋能等方面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、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合作,推动中试产业创新发展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基于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,打造辐射范围大、转化能力强、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。
 
  (五)孵化培育优质企业。突出仪器仪表、计量标准装置、试验检测设备、设计仿真软件等重点领域,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、核心竞争力强、服务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。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、精耕细作,不断增强中试软硬件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,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 
  (六)搭建公共服务机构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服务机构,集聚专业力量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,提供具有行业特色、满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。建设一批中试信息服务机构,收集、整理、加工、传递中试平台信息,提供全省中试行业信息,及时向社会及有需求的企业推送中试服务供需信息。培育一批中试专利服务机构,为中试平台代理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,常态化开展推介活动,推动中试平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运营。引入一批中试项目评价机构,开展面向市场的中试项目专业化评价活动,提高中试项目的产业化成功率。
 
  (七)开展开放共享服务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试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成熟、配套的中试设备、中试场地、生产工艺等,提供数据模拟、工艺改进、样品试制等中试服务。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或合作开发形式开展中试活动,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系列新产品、新装备,充分发挥中试平台的社会服务职能。
 
  (八)遴选优秀典型案例。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中试平台试点示范建设,面向重点领域,挖掘一批体制机制活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中试平台典型案例,总结推广中试平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。每年遴选一批中试服务、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,加强宣传推介,充分发挥中试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支撑服务作用。
 
  (九)创新运行管理模式。遵循“政府引导,市场主导”运营模式,根据不同产业特点探索灵活高效的中试平台管理运营机制,制定合理的场地、设备等租赁收费标准,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,形成面向市场、供需结合、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。针对中试业务建立针对性审批机制,及时解决中试业务审批过程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同时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,优化审批程序,做到即到即受理、即受理即评估、评估与审查同步,精准服务中试项目快速落地。
 
  五、保障措施
 
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加强中试产业发展形势研判,协同推进重大中试项目实施。组建省市联动、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,加强对中试重大事项的协调服务和督查推进。组建中试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,为中试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。
 
  (二)强化政策引导。加大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。鼓励中试平台联合企业和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,对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,对拥有中试平台的企业,在申报创新平台时优先给予支持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中试平台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,鼓励金融机构对中试平台融资开辟绿色通道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,加大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中试平台项目的支持力度。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,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中试产业的投资力度。
 
  (三)培育产业人才。以中试产业需求为导向,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,加快培养从事中试总体方案设计、工艺设计、质量控制、生产运营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。加强与国内外人才组织的对接合作,探索建立我省中试产业发展实际的创新性人才引进机制,吸纳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。
 
  (四)加强绩效考核。对中试平台开展绩效评估,以研究开发、成果转化和共享服务绩效为核心,建立完善中试平台评估考核体系,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,定期对中试平台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考评,强化考评结果运用,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激励措施相结合,形成内部自律与社会监管相互促进的评价模式,不断提升中试平台建设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内涵。
 
  (五)营造良好氛围。及时总结中试平台建设成功经验,宣传提升中试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,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营造有利于中试平台发展的良好氛围。鼓励有实力的中试平台积极承办全国性、区域性大赛、前沿技术讲座等活动,推进中试平台建设上台阶、上水平、出成果。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afzhan@foxmail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智慧城市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,https://www.afzhan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、技术文章、资料下载等内容,如涉及侵权、违规遭投诉的,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,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。
3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